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上瘾我快乐!?

2016-08-24 侯士庭 橡树文字工作室

橡树出版之【精彩书摘】

编者按
 
oaktreepublishing

现代社会,成瘾就像一个网罗,掳掠着一个个生命。它可能是毒品、烟草、色情;也可能是脾气、思想、习惯。你可能浑然不觉地以之为乐,更可能深陷其中与之苦苦搏斗却越来越无力。不管怎样,这是一个你我他都无法完全回避的问题,所以有了今天的文,更有了侯士庭的新书《心灵渴望》,愿本书能够帮助你打碎成瘾网罗,品尝真正的自由甘味!如果你在成瘾问题上困扰或者有胜过的经历,请留言或写稿发送至:oaktree_amos@qq.com。

第一次尝试后否认犯错,但已迷失

 

最初,拉丁语单词addictus的意思是指将货物交付给其他人,不管是通过销售也好,还是借助法令也罢。它原是指由债务人交付给债权人的某种东西。由此逐渐衍生出将个人的生命“献给”或是“使之屈从于”的意思,就像某个人把自己献给神灵或是他所爱的人一样。继而,这个词的意思通过引申,变成将个人交托给某种习惯或是本质。现代法语单词accroché,与英文一样,意思是指被某种瘾给“钩住了”。


成瘾是指某个人彻底被某种东西占据,以致受其控制,被剥夺了内心的自由,并最终被剥夺了内心的健全。这也是“灵魂失丧”的可怕过程。除非人与之较力,战胜这种成瘾习惯,不然就不可能有所改变,唯有毁灭而已。成瘾因此也就意味着被捉住,被控制继而被毁灭;但它需要有第一步,就是甘心情愿被捉住。这种情形可以从吸血鬼德拉库拉的故事中看出来,在这个故事中,牺牲品总是会将自己的脖子交给德拉库拉来吸血。一旦被吸过血之后,他们就成为德拉库拉的奴隶。


上瘾在一开始通常并不像遇到一个吸血鬼那样戏剧化。它不过是第一次酗酒,第一次吸烟,第一次性交,第一次错误的情感回应而已。它否认有哪件事做错了,从而迷失了对真实的看法,不晓得真正的目标和需要,直到这个人的灵魂也一同失丧为止。假若我们不能够面对自己的幽暗面,也就是我们内心那股作恶的能力,那我们对自己的瘾症已经变得有多大的摧毁力就仍一无所知。


最新的医学思想已经划分出了两种基本的上瘾:“物质上瘾”与“过程上瘾”。物质上瘾有时也被称为“摄入性上瘾”(Ingestive Addiction),指对诸如酒精、可卡因及其他致幻性物质上瘾。这些物质通常经过人工提纯,以增强药物的有效性。并非所有这类物质都是非法的,烟草工业试图用过滤嘴或其他工具来降低吸烟的有害影响。但是,它不足以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情感的健康同样也需要受到关注。对任何导致情绪变化的物质,诸如身体对咖啡因或巧克力的依赖,都是从更深的情绪问题中产生出来的。


过程上瘾是指人们被一系列行为或者互动行为“钩住”的方式,如挣钱、赌博、性或工作、运动、身体锻炼、与他人关系,甚至是宗教活动及创作,等等。


两种方式的上瘾之间唯一真正的区别就是致瘾介质的本质不同。然而,两者的结果都是相同的,即失去真实感,产生强迫行为,以及人性的堕落。

 

“我有权让自己享受一下难道不行吗?”

 

我们所有人都容易沉迷于某种东西,就这方面或那方面而言,我们都是瘾君子。这就是为何对渴求的实际及其如何发挥作用的原因进行反思如此重要,好叫我们的灵修生活能得到深化和解放。这不仅仅是一个属于“美国联邦调查局”或军方在对付毒枭时所要解决的“毒品”问题。成瘾乃是我们的问题,是你的问题,也是我的问题。


完全上瘾


这些日子以来,我们听到了许多有关全人医治的事情。人们越来越将疾病与“心身”(psychosomatic)疾病联系起来,这已经使我们不仅要去看传统的医生,还要去看那些推拿按摩师、自然治疗法和心理咨询师。换言之,身体和灵魂已经被人们视为相互依存的东西,而这一点在成瘾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例证。


人的大脑据说是由几十亿个,甚至几万亿个称为神经元的细胞构成的。这些神经元是具有生命力的聚落,就像蜂房一样,每个神经元都拥有各自独特的生命和环境。人脑的活动需要有几千个甚至几百万个这种神经元在局部神经元群中或是功能系统中彼此互动,才能使我们产生习惯性的思想或态度。


人体中的化学品,例如酒精、咖啡因和其他药物都会对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影响。人体自身化学物质的自然生态会因外来化学品的入侵而遭到破坏,因此大脑的第一反应就是制止这些细胞受到不恰当的刺激。但是,对于外来化学品耐受度的增强会产生一种新的神经元平衡,这就是我们称为“药物依赖”或是上瘾的开始。其他系统随之也被调动起来,不断加入其中,以便在整个身体内产生越来越广泛的适应。因此,人身体适应的伟大恩赐(人体内一种远比动物更大的能力)便导致了最终上瘾的悲剧。


此外,我也要考虑到刚刚描述的这一过程所带来的心理影响。因为上瘾不仅是身体运转上的,也是心理和灵里的。终有一天,我们会认识到所有的上瘾都是如何对人的大脑和身体化学反应产生影响的,并且认识到人不仅会对药物上瘾,还会对金钱、性、权利和工作产生情绪上瘾。


大脑绝不会忘记它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过去的上瘾经历会对我们将来的行为有潜在影响,这一点我们绝不会失去。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杰拉德(Gerad May)所说:“从神经学观点来看,它意味着我们具有最佳倾向的细胞绝不能清除已经上瘾的无数其他系统。从灵修角度而言,它意味着无论我们领受了上帝多少恩典,仍然要一直依靠它不断的流动。”


在上瘾循环中,人的欢乐、解脱经历,对新经历的追求,以及日益强化的对上瘾物质或上瘾过程的追求,其频率会不断增加,这一切都会彼此强化。它们与我们人格构成中的心理与道德倾向,即我们从父母、兄弟姐妹还有朋友关系中习得的脾气与行为交互作用。我们的品格特点会对上瘾态度或行为起强化作用,以致上瘾似乎逐渐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控制我们的整个生命。我们或许会发现,即使我们的日常琐事,也容易形成自己的上瘾循环。的确,我们人格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种种迹象,都表明我们的情感与关系成瘾是如何控制我们的。


因此,从神经学角度而论,上瘾习惯与态度轻而易举就会成为我们身体构成的一部分。实际上,我们可以将它称为“神经性偏向”(Neurotic Bias),因为它是由我们逃避痛苦与追求欢乐的无意识倾向引起的,不管这是我们情感方面的,还是身体上的。我们或许会批评弗洛伊德夸大了他所谓的“快乐原则”,但它无疑是各种形式的成瘾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正如物体因为受到重力吸引而落下,照样,人也会受到吸引而去追求那些快乐的事物。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擦肩而过的话:“我有权利让自己享受一下,难道不行吗?”然后我们随心所欲的倾向就会出现,就会从热烈讨论中听到:“这与你何干!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们同样也会看到另一种使这一主要倾向得到强化的“自我本位倾向”,即“照顾首要利益”的倾向,亦即照顾自我利益的倾向。


第三,我们同样有一种“群体倾向”。我记得,在马尔科姆·马格里奇(Malcolm Muggeridge)行将走完自己的人生道路时,我曾问过他假如他仍有时间和创造力的话,他还会写一部怎样的作品。他的回答是“写一部批判我们社会中的常识”的书。人们很容易会“从众”和“随波逐流”。有多少年轻人因不顾一切想得到社会认可而落入上瘾圈套中呢?不管是通过酗酒也好,还是异性间的爱抚也好,或是其他从众心理的行动也罢,以一句“人人都在这样做”为由,就轻易落入上瘾的社会圈套中。


最后,我们有一种“常识倾向”,即我们对那种实用的、当下的和短视的解决方法和目标的倾向。这就是我们从前面那些已经谈到过的人物,即以扫、参孙和犹大身上看到的倾向。他们每个人都在寻求一种实用的解决方法,作为快捷的解决之道。这一点今天在我们自称的“技术型社会”那里得到了很好的总结。

 

上瘾是一种全人性疾病,悔改要更彻底

 

若上瘾是我们人类的普遍状况,那将它称为“罪”也就可以理解了。我们心中的恶有许多种,比如悖逆与随心所欲,没有达到适当标准,以及我们的自私和自我中心倾向。这些倾向中没有一样是可以永远消除的,因为他们渗透到了我们生命中的每个层面。同理,上瘾也是一种全人性的疾病——既有身体上的,也有情感上和灵性上的。


与此同时,最近对互相依赖症、上瘾家庭,实际上还包括对上瘾社会所作的研究,都为各种程度的上瘾提供了证据,即个人上瘾、家庭上瘾和社会上瘾,以及代代相传的上瘾。当我们开始探究何以教会团契及宗教侍奉也可以上瘾时,我们就在探究人类行为中那些瘾症的影响更为深远的层面了。于是,圣保罗所言“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也就有了一种新的含义。


有三种程度的上瘾需要解决:


个人上瘾,指我作为一个道德行为主体,必须担负起比我所认识到的更多的责任。为了像其他人那样看待我,最重要的是像上帝看待我那样来看待我自己,就需要以更谦卑的态度为镜来 49 30665 49 15288 0 0 3033 0 0:00:10 0:00:05 0:00:05 3033见自我的心灵。


家庭上瘾,指对那些在家庭生活中可能已被视为正常的“阴谋”或掩藏起来的异常行为方式的认识。这些模式不应该被家庭生活的神话保持并延续下去。或许这个家庭中的叛逆者开始看到那些错谬的东西:不管是身体上的虐待,还是心灵上的虐待,或其他根深蒂固的压制,甚至是病理性的行为。


社会上瘾,指认识到以前未经检视或辨别的社会标准中普遍存在的滥用和放纵。我们在探讨消费型社会中的“商品心态”时,已经触及到了这一问题。社会上存在着一种专注于“毒品问题”却忽略许多其他上瘾问题的虚伪。对此等瘾症,我们的社会不仅予以容忍,甚至实际上还会加以鼓励,如工作狂、专业主义、消费主义、色情、性别歧视、军国主义和许多其他东西。


一旦我们承认“上瘾生活方式”远比这更广泛、更深刻,我们对悔改的理解当然就需要有所扩充了。悔改,早期教会将其称为metanoia,字面意思是转身朝向另一方向,而今必须来得更彻底一点,也就是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进行更新。换言之,一次性的“重生”经历是不够的!它或许是一个奇妙、真实的新起点,但同样必须有一种持续的、日日更新的过程,直至人的余生。


相关阅读:

1、我渴望,故我在

2、你在自我欺骗吗?

3、跟着80岁侯士庭穿越现代欲望暗礁

4、侯士庭作品《心灵渴望》开始预售啦!



橡树约稿

亲爱的橡果们!感谢大家陪伴橡树人一路走到今天,一起分享属灵的悦读时光。我们相信,每位橡果在个人的阅读经历中,都会不断迸溅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思考火花。从今天此刻开始,拿起手中的笔,把这些火花记录下来吧!可以是你对橡树书籍的书评,也可以是从某个段落引发的属灵思考,还可以是阅读的字里行间涌流出来的不凡洞见。我们会不定期选择推出橡果们的“果子”,期待看见你的那一枚哦!所以不要犹豫,把写好的文字发给我们吧!我们也会相应提供稿费。咱们橡树家的地址是:oaktree_amos@qq.com。

橡树人时刻在这里恭候橡果们!

橡树文字工作室定期发送橡树图书书评、书摘、橡友会信息
微信号:oaktreepublishing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欲购买《心灵渴望》,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